2025年9月28日的清晨,刺破乌克兰东部天际线的不再是朝阳,而是隆隆炮火和弥漫硝烟。战场的核心,是那座面积仅11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城——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凯丰配资,此刻它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被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形容为“极其严峻”。
在同一时刻,泽连斯基不得不承认,集结于红军城方向的俄军十万雄兵,已如钢铁洪流般,连续突破乌军苦心经营的三道防线。这一噩耗,如同凛冬的寒风,吹透了每一个乌克兰人的心房。
红军城,这座小城,地理位置至关重要,被誉为“顿巴斯的命门”。六条公路与五条铁路在此交汇,宛如人体主动脉般,连接着整个区域的交通网络。它扼守着E50高速公路,向西可直抵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首府,向南则贯穿顿涅茨克州的补给生命线。一旦乌军失守,整个东线防线将瞬间崩塌,被撕开一道数十公里的巨大缺口,俄军便可长驱直入,直捣乌军后方枢纽克拉马托尔斯克。
早在2025年8月下旬,俄军摩步第132旅就已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突进至距离红军城仅5公里的库切里夫亚尔村。尽管乌军紧急调遣第12亚速旅、第83空降旅等精锐部队进行反击,企图阻止俄军的攻势,但俄军的攻势如同火山爆发般猛烈。TOS-1温压弹和FPV自杀无人机将整个前线变成一片焦土,乌军的抵抗显得如此的微弱。
展开剩余73%俄军的战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改早期不计伤亡的人海冲锋凯丰配资,转而采取一种更加残酷和高效的“磨盘战术”。第36集团军在正面战场对红军城发起猛攻,试图吸引乌军的注意力;与此同时,第5集团军则在侧翼提供掩护,防止乌军的反扑。而俄空天军的战机和“龙卷风”火箭炮则化身为死神,对乌军后勤节点德鲁日科夫卡、斯拉维扬斯克进行精确打击,企图掐断乌军的补给线。
更令人震惊的是,俄军竟然实现了近乎完美的情报封锁。在过去的两周内,其大规模的兵力调动几乎未被西方侦察系统察觉,这使得乌军对俄军的动向一无所知,完全陷入被动。前线的乌军士兵在战壕中绝望地抱怨,弹药配给被大幅削减,反坦克导弹的库存也已见底。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军每天投射的弹药量高达3000吨,火力密度是乌军的20倍,几乎可以用炮火将整个红军城夷为平地。
就在这场决定顿巴斯命运的战役白热化之际,一起突发事件暴露了冲突进一步扩散的巨大风险——波兰驻乌克兰大使馆遭遇袭击。炮弹的落点并非随机选择:大使馆位于基辅市中心,并非军事目标,且袭击事件恰逢俄军发动“多轴打击”,出动近500架无人机和40枚导弹(包括“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之时。这一事件,无疑是对北约底线的公然挑衅。
波兰作为北约成员国,其大使馆遭袭本可以触发北约的集体防御条款,但华沙方面却出人意料地保持冷静,仅称事件为“事故”,这种克制与莫斯科方面的沉默形成了某种微妙的默契。回顾2022年,波兰边境曾遭到导弹袭击,当时北约立即启动了“东方哨兵”行动,以加强其在东欧地区的防御力量。而这一次,波兰驻乌克兰大使弗龙斯基仅仅将事件定义为“事故”,这背后隐藏着双方对直接开战的深深忌惮——一旦北约全面卷入冲突,波兰很可能成为第二个战场,承受战火的摧残。
乌克兰的困境不仅仅来自前线战场。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公开发表报告,呼吁美国政府“放弃乌克兰”,其资深研究员道格·班多甚至声称,“为了一个遥远的国家与俄罗斯开战,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与此同时,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秋季征兵令,计划征召13.5万新兵,这将使俄军的总兵力跃居世界首位;而乌克兰国内的逃兵数量已经突破10万,迫使泽连斯基签署法令,征召6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入伍,以弥补兵员的巨大缺口。
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也显得越来越疲软。美国承诺援助的“标枪”反坦克导弹仅到位了50%,德国虽然解除了援乌武器的射程限制,但其军工产能的提升需要两年的时间,远水难解近渴。
红军城战场的种种细节,折射出战争形态的残酷蜕变。乌军将老旧的建筑物改造为坚固的堡垒,在墙壁上凿出射击孔,在吊顶上隐藏狙击手,在街道边埋设地雷,企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迟滞俄军的进攻;而俄军则采取心理战术,向乌军士兵散发传单劝降,利用“柳叶刀”巡飞弹绞杀乌军的补给线,一旦在夜间发现运输卡车,便毫不犹豫地将其摧毁。
面对岌岌可危的战局,泽连斯基下达了死命令,“谁也不准撤退”,但红军城的补给已经完全依赖夜间空投,士兵们只能“靠意志力硬撑”。8月中旬,俄军在一天之内推进了15公里,连续突破乌军三道防线,直逼克拉马托尔斯克。如果红军城最终失守,俄军极有可能复制伊久姆战役的钳形攻势,将顿巴斯地区的乌军主力部队合围,从而彻底扭转战局。
波兰大使馆厨房天花板上那个触目惊心的破洞,与红军城被炮火映红的天空,共同勾勒出2025年秋季俄乌冲突的残酷轮廓。
十万俄军兵临城下的红军城,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局部战役的节点凯丰配资,而是成为了决定顿巴斯乃至整个乌克兰命运的战略枢纽。它的陷落,将意味着乌克兰失去对东部地区的控制,甚至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的崩溃。
发布于:天津市红腾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