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016字垒富优配
阅读预计8分钟
作者|索米亚·布豪米克
编译|孙璐
编译审核| 王娇杨 胡可怡
本期编辑|朱依林
本期审核|江怡
编者按
本文重点强调印度对华贸易战略在经济需求、安全焦虑之间寻求平衡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在对华贸易逆差扩大的背景下,印度在关键领域的对华结构性依赖叠加日益深化的中巴关系,强化了印度对中印经济合作的安全担忧。为降低风险,印度正内外并举推行“中国+1”策略:一是对外多元联盟,与美、日、东盟等“信赖的伙伴”建立更深入的商业、技术合作关系;二是对内自强制造,通过“印度制造”、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推动产业升级;三是重塑区域机制,倚重“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STEC)替代受印巴关系制约的“南盟”(SAARC),强化东向互联互通。文章最后强调垒富优配,印度不应寻求对华“脱钩”,而应转向精密的“管控式竞争”——在选择性接触与战略性对冲间动态平衡,从被动外交转向分层次、战术性策略,在避免中印关系崩溃的前提下降低依赖、提升自身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的地位。南亚研究通讯特此编译本文,供各位读者批判参考。
图源:网络
印度的对华贸易关系正处于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安全焦虑的矛盾之中。尽管双边贸易量持续上升,但贸易关系却因战略不对称而扭曲。面对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对中国技术的依赖以及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印度决策者在经济往来和国家安全之间陷入平衡困境。为此,印度正通过“中国+1”策略重新构想其经济外交,该策略的核心是推动多元化布局、采用产业政策和进行区域调整。
中印两国间的贸易,虽然双边贸易额可观,但结构却显著失衡。2024-25财年,两国双边货物贸易额约达1277亿美元,中国由此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但同时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达到创纪录的992亿美元,凸显了印度经济,特别是技术和制药领域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依赖。
基于此,印度决策者对华态度十分谨慎。根据2020年的一项政策,来自中国及其他与印度接壤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都必须提前获得政府审批。2025年4月,印度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Piyush Goyal)再度重申,印度“无意鼓励”来自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截至2024年底,中企在印度FDI流入总额中仅占约0.37%。虽然放宽太阳能和电池等非敏感领域的限制可能有所助益,但当前地缘政治环境已使此类提议搁置。相反,印度加强了对中国技术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审查,禁止了数十款中国应用程序,还对通信和电子行业进行严格监管。
此外,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公开支持进一步加深了印度的疑虑。中国向印度视为直接安全威胁的国家提供资金和军事支持,加剧了印度对深化中印经济联系所需战略成本的担忧。对此,印度采取多元化布局,一方面加强与美国、日本和东盟的经济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借“印度制造”战略推动国内制造业发展。上述措施旨在减少对单一贸易伙伴的依赖,同时为与中国保持选择性接触保留空间。这种对冲战略标志着印度对外经济政策的巨大转变——从被动开放转向战略选择。
一、缺乏信任的双边贸易
为应对对华贸易逆差的扩大,印度双管齐下:一方面,与信赖的伙伴建立更深入的商业联盟。另一方面,强力推动国内制造业发展,以确保未来供应链必经印度而非绕其而行。由此形成了印度经过深思熟虑的“中国+1”重组战略,现已贯穿印度与美国、日本和东盟的交往,并以国内“印度制造”和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作为支撑。这一战略不仅关乎贸易,更意在确保印度在重构的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席位。这一转变反映出商业逻辑与战略联盟之间日益加深的融合。
美国已经连续四年成为印度最大的货物贸易伙伴。2024-25财年,印美双边货物贸易额达1318亿美元,而2019年尚不足880亿美元,且印度在其中获得超过410亿美元的稳健顺差。支撑印美关系的新支柱是“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iCET),该倡议已经批准印美围绕半导体、人工智能和太空展开项目合作垒富优配,并推动两国政府消除出口管制摩擦。
日本也有意通过支持供应链安全和产业升级,来扩大对印贸易往来。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最新全球调查,逾八成在印日企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扩大业务。这一比例与其他日企出海地相比遥遥领先。在政策层面,印度与日本、澳大利亚合作的“供应链韧性倡议”(SCRI)已将投资重点锁定在印度的电子设备、电池和稀土加工中心,旨在切实削弱对单一国家的依赖。日本的角色至关重要,无论是投资者,更是作为打造韧性和透明价值链的规则制定者。
东盟则是第三支柱。印度与东盟的双向货物贸易额始终维持在1100亿美元左右,但双方已经同意加快审查《东盟—印度货物贸易协定》,以减少非关税壁垒并开放服务市场。同时,印度正通过与新加坡就半导体生态系统的磋商、与印尼在国防制造领域的合作等特定战略性领域合作,逐步融入该区域的“中国+1”生产网络。这一向东的经济取向强化了印度的“印太”愿景,并以区域互联互通为其核心。
二、去风险化增长
印度国内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强化了国际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该计划现已涵盖14个行业,获批投资额约187亿美元。电子行业是其中突出的成功案例:印度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国,其国内销售的手机99%为本土生产。仅智能手机出口一项就在2024-25财年激增55%,达到241亿美元,超越石油和钻石成为印度最大单一出口商品。这被认为是印度正向更高附加值制造业转变的结果,印度对产业的推动不仅关乎进口替代,更关注在新兴领域打造出口导向的产业竞争力。
印度的经济战略日益依赖于深化与印太地区伙伴的关系,这一趋势同样体现在通过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STEC)对区域合作方式的重塑上。由于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因印巴紧张关系而基本瘫痪,BIMSTEC已成为南亚区域合作的主要平台,该平台不仅满足了印度绕过巴基斯坦的需要,还与其“东进政策”相契合。2025年4月于曼谷举办的第六届BIMSTEC峰会上,成员国通过了《曼谷2030愿景》(Bangkok Vision 2030),并签署关于海上互联互通和安全合作的新协议,彰显出将孟加拉湾重新打造成为地缘经济中心的意图。对印度来说,BIMSTEC通过将印东北部各邦与东南亚经济体相连,提供了一个绕开中国来推动区域基础设施、贸易和物流走廊建设的机会,从而补足了其外部多元化布局。
综上,印度不断演变的对华交往反映出了一种“管控式竞争”的策略,即在选择性合作与战略性对冲之间寻找平衡。印度并不是要与中国脱钩,而是通过拓展外部伙伴关系、构建韧性供应链、降低对华依赖等手段,调整对华经济合作和外交姿态,尤其是在中巴关系日益走近的背景下。这标志着印度从被动外交转向一种分层次、战术性的策略,即在避免中印关系崩溃的前提下管控与华竞争。
作者简介:索米亚·布豪米克(Soumya Bhowmick),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新经济外交中心研究员。
本文编译自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网站2025年6月30日文章,原标题为
India’s trade strategy with China will have to rely on a ‘managed rivalry’原文链接:https://www.orfonline.org/research/india-s-trade-strategy-with-china-will-have-to-rely-on-a-managed-rivalry
本期编辑:朱依林
本期审核:江怡
*前往公众号后台发送“编译”,即可查看往期编译合集
更多内容请见↓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
红腾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